• 《中医泰斗失眠医案妙方》杨建宇,姜丽娟,冮顺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泰斗失眠医案妙方》【作者】杨建宇,姜丽娟,冮顺奎主编【丛书名】中医泰斗专科专病丛书【页数】163【出版社】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8.04【ISBN号】978-7-5542-1845-7【价格】20.00【分类】失眠-中医治疗法-医案-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杨建宇,姜丽娟,冮顺奎主编.中医泰斗失眠医案妙方.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8.04.图书封面:医案妙方》内容提要:本套书以病症为纲,搜集荟萃146位中医泰斗临证验案和经验方,均以名老中医个体为纲,验案良方为目,每则医案后均附有按语,每方列有药物组成、功效、用法、主治等项。本册为中医泰斗失眠医案妙方,主要内容包括:何任验案1则、邓铁涛验案5则等。《中医泰斗失眠医案妙方》内容试读眠医案方何任验案3则验案1某女,48岁,职工。2005年9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10余年前开始出现失眠,近2年来逐渐加重,每晚只能睡2~3小时,若遇不顺心事则彻夜难寐。先后服用过艾司唑仑等西药,初服有效,但以后即使加大剂量效果也不明显,而且白天精神困倦。病程已久,痛苦不堪,遂要求何老用中医药治疗。诊见:患者面容憔悴,身体消瘦,心烦易怒,大便坚结,舌质暗、苔薄腻,脉沉涩。证属瘀血内阻,兼有痰浊,心神不安。何老以祛瘀化痰、安神法治之,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15克,红花9克,赤芍12克,当归15克,生地黄15克,川芎12克,川牛膝12克,柴胡10克,枳壳15克,夜交藤30克,丹参20克,姜半夏9克,生甘草6克,佛手片9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患者自述服药2剂后,睡眠明显好转,每晚能睡4~5小时,心烦也有所减轻。服7剂后,每晚能睡6~7小时,白天精神好转,胃纳转佳,体力亦增,欣喜不已。观其苔腻已退,遂于原方中去姜半夏,改生甘草为炙甘草,又处方14剂。随访半年,患者睡眠一直稳定,10年沉疴由此告愈。【诊疗心法要点】该病例患者失眠已达10余年,相关治疗后均无效,可以预料用一般养心安神法取效不会明显,观其舌质偏暗,又思“久病入络”乃考虑瘀血为患,方用清代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并加入丹参、夜交藤养心安神。又因患者舌苔薄腻,断其夹有痰浊,故复添入姜半夏。由于方证相切,7剂药后睡眠大为改善。又续服14剂药,缠绵10余年之失眠沉疴得以治愈。何老针对此失眠沉疴重症,并没有在方中运用大量的重镇或宁心安神之品如朱砂、磁石、柏子仁、茯神等,而是针对病因痰瘀互结,用祛瘀化痰药直攻其邪,为防1中医泰攻邪伤正,则辅中有养,方中由生甘草后改为炙甘草,寓意尤深。生甘草配姜半夏是化痰,7剂后痰湿已除,故何老去姜半夏,改生甘草眠为炙甘草。案妙验案2李某,男,44岁。初诊时患者自诉睡眠久不能安,曾持续进镇静剂,时久而量多,伴头痛头晕已10余年,溲频,睛内眦有红丝,舌下有瘀纹,脉涩。治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法。处方:当归9克,炒赤芍9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干地黄12克,桃仁6克,红花4.5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牛膝9克。服药3剂即症状明显改善。【诊疗心法要点】本病例与验案1相似,均是血府逐瘀汤的运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是最著名的理血方之一,在本案中患者失眠,实为胸膈瘀血扰乱心神所致,瘀血散则夜寐宁,不治眠而眠自安。验案3邹某,女,38岁,浙江温州人。2009年5月21日初诊。患者近3个月来,夜寐噩梦频频,惊悸,突觉紧张,手足冰凉、麻木,面色苍白。舌质正常、苔薄腻、舌下紫纹明显,脉长。处方:紫苏子10克,姜半夏1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陈皮6克,焦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青皮6克,柴胡10克,制香附10克,当归10克,生甘草6克,淮小麦40克,大枣30克。30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自述服药30剂后,噩梦已无,惊悸亦解,手足较温,舌下瘀纹见退。【诊疗心法要点】本案患者系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气郁结,郁久化痰,痰热迫血,瘀血内生,痰瘀气交阻,上扰清窍,迷乱心神。脉长指脉体较长,超出本位,为有余之病,反映气逆火盛。2本案为气郁痰火上扰之象。方选癫狂梦醒汤化痰活血、理气解郁,配合栀子豉汤及甘麦大枣汤清心除烦、安神定志。(高尚社,2011年第2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方邓铁涛验案5则验案1某女,老年。患者右侧脑梗死、左侧偏瘫,头晕头痛,半年多以来苦于失眠,服多种镇静剂、中药安神剂无效;邓老诊其舌淡嫩、脉细尺弱,除内服补气活血剂外,另予桂枝汤加川芎、桃仁、地龙以活血,桑寄生、川续断以益肾,煎成热汤泡脚,每晚8时始泡20分钟左右;患者连用3天后睡眠时间增加,半月后睡眠基本正常。【诊疗心法要点】本案患者系脑部梗死,瘀血横生,堵塞脑络,“不通则痛”,进而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症。邓老除给予其补气活血外,还予以大量的活血药,加之患者为老年女性,配以补肾之药达到温通之效,“通则不痛”。验案2肖某,男,40岁,教师。1999年4月2日初诊。患者受精神刺激后失眠10余年,长期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失眠,不能入睡,伴头晕、胸闷,记忆力差,四肢疲乏,纳食一般,舌淡红、苔黄稍浊,脉弦滑。各项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压正常,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辨证属痰湿阻滞,兼肝气郁结。治以理气化痰解郁为主。方用温胆汤加味。处方:竹茹10克,法半夏10克,胆南星10克,枳壳6克,橘红6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杜仲12克,素馨花10克,甘草6克。14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4月16日):连服上方14剂后,睡眠好转,头晕、胸闷等症状亦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痰湿见化,虚象渐出,仍守上方加合欢花、酸枣仁各10克,并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月余,患者3中医睡眠明显改善。斗失【诊疗心法要点】失眠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但以七情所伤最为案多见,临床上的实证常以痰阻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患者难以入睡,为伴胸闷、头晕等,本案例则是典型,邓老温胆汤变通化裁,加补气运脾之品以绝痰源,结合南方气候特点,枳壳、橘红因温燥而减量使用,再根据病情或加重镇之剂,或合养血之方,或佐甘缓之品。验案3肖某,男,53岁。失眠10余年,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诊见:夜间难以入睡,或时寐时醒,伴头昏、疲乏、心悸。纳差,大便干结,5天1次,尿频,平素易感冒,舌胖嫩、苔白,脉细、右关弱。邓老辨为心脾两虚。治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之法。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处方:黄芪15克,党参、酸枣仁各24克,茯苓、当归各12克,白术、肉苁蓉各18克,木香、炙甘草各6克,远志3克,大枣4枚。服上方10余剂后,睡眠明显改善,为巩固疗效,邓老嘱其守方再服一些时日,避免停药过早而使病情反复。【诊疗心法要点】邓老认为失眠多为脑力劳动者,或性格内向,喜深思熟虑之人,因思虑过度则伤神,暗耗心血,心脾两虚。或久患失眠之症,大脑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思想负担重,寝食俱减,脾胃虚弱,气机郁滞,气血不足致心脾两虚。邓老喜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多合用甘麦大束汤养心安神,补中缓急。验案4黄某,男,41岁。1999年4月2日初诊。患者于20年前因枪伤受惊吓后失眠,经服中药及针灸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诊见:形体偏胖,夜间入睡困难,寐而易醒,伴胸闷、头昏、纳差、半身汗出,二便调,舌质暗、苔薄黄,脉沉滑,舌下脉络瘀紫。邓老认为患者失眠因惊而起,惊伤心脾,枪伤致瘀,素体有痰。辨为有瘀有痰有虚。治4宜补益心脾,化痰祛瘀。方用温胆汤加补气活血药主之。处方:①竹茹、半夏各10克,枳壳、橘络、橘红各6克,五爪龙、生牡蛎各30克(先煎),茯苓15克,丹参18克;②炙甘草10克,麦芽30克,大枣5枚。白天服①方,晚上服②方,连服2周。二诊(4月16日):症状明显改善,舌脉同前,将①方中丹参改为24克,加龙眼肉10克,②方照服。治疗月余,患者睡眠明显改善。【诊治心法要点】瘀血与失眠的关系,古今中医医籍较少论述,临床上也不常见,但并非没有,女性患者闭经后出现狂躁不寐即是例证,其机制或许是瘀血内阻、气机逆乱所致。在临床上直接由瘀血导致失眠少,但失眠患者多夹瘀。瘀血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其又可作为一种病因导致气机阻滞,或留瘀日久、新血不生而致血虚。所以邓老认为治疗这类失眠患者,活血化瘀乃是重要的一环,邓老在临床上喜用补气活血法,重用补气药,配合活血药以消瘀散瘀。验案5池某,男,75岁。头晕、失眠20余年,经检查诊断为:①原发性高血压病I期;②颈、腰椎骨质增生;③老年性肺气肿;④慢性咽炎、声带息肉。诊见:头晕头痛,睡眠不宁,一直服用艾司唑仑方能入睡,停药则无法入睡,伴四肢麻木,咽喉不利,大便秘结,舌淡暗、体胖大、苔白,脉左紧右弦滑。邓老综合其四诊资料,辨证为痰瘀互结,风湿痹阻,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病情复杂,虚实夹杂,予中药内服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以中药外洗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处方:①竹茹10克,枳壳、橘红各6克,茯苓、肉苁蓉各15克,党参、草决明各24克,白术、鸡血藤、夜交藤各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②川芎、桃仁各12克,艾叶、赤芍、续断各15克,防风、羌活各10克,丹参18克,红花6克,生葱4条,米酒、米醋各20克。煎水浴足,每晚1次。二诊(1周后):头晕失眠好转,艾司唑仑已减量,且血压平稳,下肢麻痹亦好转,舌脉同前,仍便秘难解。①方中改白术50克、肉苁蓉18克,去草决明,加牛膝12克、酸枣仁24克、远志5克;②方5中医泰中加桂枝15克、独活10克、当归尾10克。上2方调治月余,诸证失减轻,痰瘀风湿渐去,虚象渐现,在原方基础上加益气健脾之品,如眠医案黄芪、党参、五爪龙等,浴足方不变。为三诊(8月3日):头晕、失眠明显缓解,下肢麻痹明显减轻,精神转好,鼻准头明亮,好转出院。【诊疗心法要点】在临床上,有的失眠患者病情极为复杂,尤其是老年患者,久病之人,或长期失眠久治不愈者,往往虚实错杂,多脏同病,或表里同病,治其实则虚者更虚,治其虚则壅滞邪气,多种治法同用,又显药力不专。遇此类病症,邓老不拘泥于传统的内服法,而是配合中药外洗的方法,内服中药主治其本,外洗中药主治其标,既能标本同治,又不至于药力分散。(徐云生,2000年第6期《新中医》)附:邓铁涛良方浴足方组成:怀牛膝30克,川芎30克,天麻10克(后下),钩藤10克(后下),夏枯草1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上方加水2000毫升煎煮,水沸后10分钟,取汁,趁温热浴足30分钟,上、下午各1次,2~3周为1个疗程。程莘农验案2则验案1吴某,男,59岁。1992年9月12日初诊。顽固性失眠30余年,入睡难,梦多,劳累后病情加重,近3年来完全依赖安眠药睡觉,胃脘胀满,矢气频作,大便每日2~3行,食用牛奶后易引起腹泻,腰部酸痛不适。2年前曾于某医院查肝功、胆红素指标偏高,印象为“胃肠功能紊乱”。舌质淡紫、尖红苔白,脉象弦。证属脾虚胃气不和。治宜健脾和胃,宁心安神。6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针···试读结束···...

    2022-08-19

  • 《毛德西医论医案集》毛德西|(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毛德西医论医案集》【作者】毛德西【页数】514【出版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9【ISBN号】978-7-5349-9723-5【价格】148.00【分类】医论-汇编-中国-现代-医案-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毛德西.毛德西医论医案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9.图书封面:医案集》内容提要:本书是首届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从医六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1.开篇“总论-岐黄路上六十年”包括求学、深造、实践、读书、传承、笔耕、希望八个部分,简要叙述从医之路及学术思想、临床感悟。2.本书主体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医论篇,二是医案篇。医论篇分八个部分,即基础理论、经方探骊、辨证论治、名医传承、各家学说、用药杂谈、读书感悟、养生随笔。医案篇以内科病、妇科病、外科病、肢体病、疑难病为序;在内科病中,又分心系病、肺系病、脾系病、肝系病、肾系病。全书收集论文60余篇,医案220余例。医案排列大致以经方、时方、验方等治验为序。《毛德西医论医案集》内容试读总论岐黄路上六十年我自走进中医之门,屈指一算已有一个甲子了。一个甲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几乎是一个生命周期。回忆自己这一个甲子的历程.虽说也经历了不少风雨沧桑,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读书与临证。在我年近八旬之际,总觉得有必要做一番追忆、梳理,于己可悟道知非,于人或有所启迪。◇0000000000求学学习中医,并不是我的初衷。高考的时候,满以为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将来走文学之路,孰知却因客观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到了将要开学的日子,收到了河南省卫生厅中医本科学徒班的录取通知,去还是不去?我在家犹豫了几天,最后在父母与兄长的劝导下,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带着迷茫走进了学习中医的殿堂。1959年,我与其他三位同学被分配到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河南大学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学习,除跟随老师听课外,还跟老师上门诊、查病房。我的老师是知名的武明钦老师和张文甫老师。武明钦老师出身六代中医世家,曾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师资研修班学习,他讲课思路清晰,临床治病方药简练,善用经方治疗大症。治疗内科杂病,善从肝人手,认为“肝为五脏之贼,郁为生病之源”。张文甫老师亦是六世业医,他能通背《医宗金鉴》所有歌诀,不仅擅长内科、妇总论科,而且对外感热病、伤寒、瘟疫均有精深研究。他的遗著《新编火疫论》可称得上是一部治疗急性热病的佳作。黄路至今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拜见老师时就大出意料,老师上六十年12论来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你们必须在三个月内背会‘四小岐经典'(《汤头歌决》《药性赋》《濒湖脉决》《医学三字经》)!”路还当场把“四小经典”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几个当时不知所措,六顿生几分怯气。但我天生不服输,还是壮起胆说:“一定背会。”待回到宿舍,翻开书一看,什么“医之始,本岐黄”“诸药赋性,此类最寒”“四君子汤中和义”“浮脉唯从肉上行”,等等,真是不知所云。后来老师知道了,把我们叫去,亲切地告诉我们,“背会就有用,终身受益”,指导我们“先易后难,积沙成丘”。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们信心倍增,下决心要背会它。今天回忆那个时候的背诵,简直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那时晚上冷风飕飕,我们几个就围着被子背诵,夜以继日,心无旁骛,两个多月后终于能全部背下来了。经过考核,我们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继而老师先后给我们系统地讲述了内经辑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针灸学等,还请西医老师讲述了生理学、西医内科学等。在跟随老师学习期间,我还背会了《医宗金鉴》杂病、妇科、儿科要诀及《瘟疫安怀集》(清代医家田净意著)歌诀。至今许多歌诀还能随口背诵出来,如达原饮歌诀:“达原之方听我歌,槟榔能消又能磨,草果辛烈气凶猛,厚朴能破戾结气,三味协力入巢穴,使邪溃散速离窝…”我们从踏入医门那一天起,就学着把脉看病,侍诊抄方;也不时跟师查房,参加会诊。可以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去假日,跟师学习从未间断。由于背书早、临床早,所以两三年后,我们就能诊治一些常见病了。我们跟师学习的时间是1959~1964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生活可以说是“食不果腹”。当时干群关系良好,学习的第二年,我们跟随老师下乡防治疾病,吃住都在农民家里。农民生活的困苦情景及他们信任的眼光,成为我们加倍努力学习的动力。我们深知诊疗能力不足,但边学边用,竟也为他们解决了不少常见病的痛苦。虽然农村磨炼只有半年多,但农民的纯朴与诚实,至今还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以至于我一/3见到农民患者就感到格外亲切。在五年的学习中,还有两位老师对我启迪很大。一位是中医教研室主任李宝璋老师,他是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朴实无华,备教认真。他既熟悉中医,又略通西医。他对疑难病的诊断,常常采用望闻问切、视触叩听等多种诊断方法。搞不清楚的病,他就请西医会诊。他认真负责、科学细致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说,当医生要学点辩证法,只有懂辩证法的人,才能当一名好医生。至今我还常用这句话来启示年轻人。另一位是李振中老师,他在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是河南荥阳人,他对中医学的理解颇有张锡纯的风范。他治病注重实效,不固守经验。记得他治疗一例患盆腔炎的患者,开了一张傅青主的完带汤,加了两味药,即白芷和败酱草,问其为何?他说:白芷辛温祛湿,可以抑制白带分泌败酱草清热解毒,毛德西書有抗菌消炎作用。也就是在中医辨春華秋實证论治的基础上,又结合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还有的老师虽然接触不多,但他们的精彩课程、典型治验,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每当“春华秋实”书法在临床上遇到困难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老师的身影。1964年的秋天,五年的跟师学习告一段落。经过全省统一考试,我取得了优异成绩。回顾五年的学习,只能说是初步打下馨了根基,或者说知道了学习中医的方向。我知道,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疑问,还在等着自己去求索。岐黄路上六十年总14此正是:求学跟师五年整,犹如孩童学走行。路几多蹒跚时而跌,健步还须苦练成。00000000000深造学习期满后的两年,我曾担任过教学、防疫工作。待进入临床,“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欲避其扰绝非易事,但我从未间断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有时夫人干脆将门上锁,给人一种我不在家的印象,以便我在家里安静地读书。在那种环境里,我重读了四大经典和金元四大家的著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深感到,再不深造进修,就会落伍。经过推荐,我于1980年6月赴京进修学习,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见到了久负盛名的岳美中、方药中、时振声、王占玺等中医专家,并有幸跟随他们出门诊、查病房。老专家高尚的医德医风、深邃的学术修养、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治的人微精细,以及对年轻人的循循善诱,对我的启发很大,真中很阿的伐面苑遮健修师土南金以以d进修留影15是难以忘怀,终身受益!我认识到,在大师面前,不能有取巧之心,唯有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去读他们的著作,从中吸取理论与实践的营养,再经过反复实践、反复阅读,才能学到手、记在心,并使之升华。岳美中先生对经方的重点解读,举一反三,给人颇多启迪,特别是对炙甘草汤的讲解,有理有据,授人以渔。方药中老师查房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治疗时有理论依据,有实践验证,尤其是他在会诊中会恰如其分地引用经典原文。还有时振声老师灵活的方药和精炼的学术论文,以及治疗肾病的独到经验;王占玺老师对《伤寒杂病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都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我还多次聆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老师的经验讲座,步老曾说道:“不能把前人的经验方加一两味药,就说成是自己的,那是很羞耻的事。”这句话告诫我们,做医生切勿沽名钓誉,不可拿经方或别人的经验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在跟师学习之余,我还有一个颇为自得的收获,那就是抄录了多位名医的经验,特别是中医心血管病专家赵锡武先生治疗杂病的经验。我去进修时赵锡武先生已经作古,但有一位跟随他学习多年的进修医生宋医生,保存有一本记录赵老经验的笔记本,宋医生见我学习认真,就非常爽快地把本子借给我看。我看本子里记录的都是赵老随口说出的经验方(包括经方、时方、验方、单方等),还有几位名医的经验方,大约有万余字。我将本子拿在手里,真是如获至宝,喜不自禁。于是花费一周时间,把那个本子里的经验方工工整整抄录完毕。老前辈的宝贵经验,至今还在临床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一年的学习结束,我写了4本临证笔记,阅读了几十本珍本医籍。在北京短短一年的进修学习,却是我从医道路上的转折点,眼界开阔了,思路清晰了!我深深体会到,拜名师,跟名师学习,毫是提高学术水平的必由之路。最近几年,随着名医工作室的建立,跟师学习已成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应当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成为一种必然与规范。年轻中医要想有所提高,特别是要想成为一上总16代名医,就必须拜名师,侍诊抄方,聆听教海,一步一个脚印地岐学习。从当前中医临床水平来看,拜名师与否,其结果是大不一路上样的。所以说,拜名师是学习中医的捷径,是中医教育的特色,六也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年此正是:进京深造欲充电,犹如来到百宝园。名师垂教明大义,眼界豁然天地宽。00000000000实践这里说的实践,就是临床实践。中医离开临床,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历代名医著作,无不是临床经验的结晶;即便是析经说理,也都浸透着医者把脉看病的心血。50岁之前,我一直工作在西医院。那里的中医科是“小科”,不被重视,许多设备都与中医无关,更谈不上资金扶持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通过不懈努力办起了中医病房,收治心脑血管、消化、泌尿、呼吸、风湿病等病种,开设床位35张,且常常爆满。从北京进修回院后的第二天,医院就安排我接任了中医科主任,既管病房,又上门诊,忙得不可开交。我与住院医生同值夜班,抢救患者。我深深感到,一位医生的医术长进,步也离不开临床。对于一位医生的医德与医术来说,临床经验与教训都是不可或缺的。在51岁时,我被调进河南省中医院,筹建中医心血管病房,并担任科室主任。同样是既管病房,又上门诊。退休近20年来,我仍然在门诊(名医堂)为患者服务。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我在临床中总结出几十首经验方,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五参顺脉方,治疗脾胃病的三三九气汤,治疗肝胆病的肝达舒方,治疗腰椎病的补肾八味方,治疗慢性肠炎的十神汤,治疗痹病的三藤三草汤,治疗咳喘病的8个对药方,···试读结束···...

    2022-07-27

  • 《刘氏圈疗三步法医案医话》刘应凯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刘氏圈疗三步法医案医话》【作者】刘应凯著【页数】256【出版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05【ISBN号】978-7-5152-1956-1【价格】48.00【分类】外治法-医案-汇编-中国-现代-外治法-医话-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刘应凯著.刘氏圈疗三步法医案医话.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05.图书封面:医案医话》内容提要:本书通过70多个真实医案,展示了三步法调理治疗慢性病的良好效果,把三步法临证中的应用技术分步骤展示,便于推广普及。本书以医案医话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该疗法的良好效果及其医理药理,既是广大应用圈疗技法中医工作者、爱好者的使用手册,又是宣传传统中医的普及读物,寓医理药理于医案医话中,趣味性、可读性较强。《刘氏圈疗三步法医案医话》内容试读第一章肿痛及妇科疾病的调理第一章肿痛及妇科疾病的调理第一节癌症的辅助调理治疗為医话圈里乾坤o386刘氏圈疗体系是一种用中草药外治法辅助调理治疗肿瘤和各种慢性病的民间技法,它是因癌而生,因癌而传,辅助调理治疗各种癌症就是它的初衷。先父刘俊岑在行医70年的光阴里,一直奋斗在抗癌前线,在临床临证中苦心钻研癌症的病因病机,发明创造了“中草药圈疗法”,并运用此法调理治疗肿瘤及各种疑难杂症三万余例,在化瘤消瘤、阻止癌变、辅助调理治疗癌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称“癌瘤克星”,在民间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医学泰斗傅正恺、朱良春先生对刘氏圈疗技法十分关注,多次致函询问。傅正恺先生晚年患病期间,特意找先父用圈疗技法为他调理治疗。2001年到2004年,先父持续为傅先生调理身体。在调理过程中,傅先生对先父发明的“中草药圈疗法”以药圈软坚散结、围剿祛毒化瘤的治疗思想非常感兴趣。调理若干次后,003第一章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调理西、山东、北京、河南等二十多个省市和香港地区,以及泰国等国家,至二十世纪末,经先父治疗过的患者达三万余众,其中多为癌症、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癌症的形成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其局部表现又是怎样的?先父说:“癌瘤有先期后期之分,而无良恶之别。瘤乃先期血聚,癌为后期破溃之花。万病来源于气,人体以气、血、津液为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推动血液循经脉周流全身为健康之躯,一旦气滞血瘀,疾病作矣!倘若失治,延误久之,气血双亏,经脉失其濡养,则有拘挛症状,此乃血虚筋急也。经脉内有瘀点,初则如露粟,渐则如豆如核,但仍为圆形,推之能动,谓之瘤;待发方形或蛋形,而四周如蟹爪推而不动,痞老开花,谓之癌。继至恶变,血瘀塞经络,压迫肌肉神经,不通则痛作矣!”比如胃肠或食管有病灶潜伏,始则消化不良,舌燥,便秘或便稀,继则口干舌燥,舌黄臭。累及咽喉、气管,则有咳嗽吐痰、身困头闷等气管炎症、感冒之象,时作时止,身体每况愈下。再如病灶隐于鼻咽部,始则流脓鼻涕,鼻、咽喉发炎,继则视力减退,渐至血滞气堵,耳鸣头昏。更为严重的是,无论癌瘤潜伏何处,五脏六腑均受其冲。冲击肝:久则肝气不舒,胸胁满闷,肝质硬化,视力下降,筋脉、关节不利,食欲为之不振冲击心:久则智力下降,意志衰退,头昏脑胀,心烦意乱,心悸,气喘;冲击脾: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进而肌肉萎缩,肢体乏力,面色萎黄,容易疲乏,大便溏稀;005剂个圈方三步法医案医话冲击肺:久者咳喘,气急,气短,痰唾不断,皮肤干燥,毛发枯焦,形容憔悴,面色苍白,缺血缺气,小便不利;冲击肾:久则腰疼腿酸,四肢乏力,尿血,浮肿,畏寒,口干而尿频,或失眠盗汗,头昏耳鸣。倘若失治误治,病变日趋严重,身体抗病能力逐渐下降,癌细胞丛生泛滥,遍及全身,则疑难杂病成矣!此时此刻,百病齐发,元气大衰,施用各术,也难以奏效。癌症的局部表现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肿块的出现。肿块一般是因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临床中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有的肿块处于皮下较浅部位,如甲状腺癌、腮腺癌或乳腺癌,可在皮下触摸到。某些浅表淋巴结,如颈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也容易触摸到。而身体较深部位的胃癌、胰腺癌等,则要用力按压才可触到。第二个表现是疼痛。当肿瘤增长迅速,或破溃、感染等变化使神经受刺激或压迫时,局部产生疼痛,初时多为隐痛或钝痛,夜间明显,逐渐变为剧痛不歇,此时癌症已进入中晚期,而各种止痛药起作用不大,患者为疼痛所困,体质渐衰。第三个表现为出现溃疡。体表或胃肠道的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因供血不足出现组织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如乳腺癌会在乳房处出现火山口样或菜花样溃疡,分泌血性分泌物,并发感染时可有恶臭味,使创面进一步扩大。第四个表现为出血。这种局部出血是因癌组织侵犯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产生,如肺癌患者可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则可呕血或便血,泌尿道肿瘤可出现血尿,子宫颈癌可有阴道流血,肝癌可引起腹腔内出血,等等。第五个表现是癌组织对机体产生重度破坏,形成梗阻。癌组006···试读结束···...

    2022-07-17 医话医案@17 医话医案心得体会

  • 《医林采英:林文谋医论医案选辑》林荔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林采英:林文谋医论医案选辑》【作者】林荔主编【页数】215【出版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ISBN号】7-5335-5407-1【价格】68.00【分类】医案-汇编-中国-现代-医论-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林荔主编.医林采英:林文谋医论医案选辑.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图书目录:医案选辑》内容提要:本书内容主要有医论荟萃、医案选辑、医学生活小常识、特效验方选录等。全书从理论到临床,从治疗到养生,融古汇今,衷中参西,内容丰实,规范扼要,其遵循临床思维惯例,对疑难杂症的诊治悉列其中,辨证清晰,要点明确,经典与创新结合,辨病与辨证结合,预防与治疗结合,内容深入浅出,是林文谋医生灵活运用中医传统理论治病救人的精华。其中体现了他高深的中医药理论,独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丰富的临床经验,深邃的学术价植。一般读者能够从其很强的实用性中获得裨益;中医爱好者和临床医生则不失为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益指南。《医林采英:林文谋医论医案选辑》内容试读医论荟萃第一章医昆明山海棠与甲疏咪唑林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又称甲亢,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采用中成药昆明山海棠和西药甲巯咪唑治疗了87例,取得了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医本组107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3例,女性94例。年龄医在20岁以下者11例,21~30岁者36例,31~40岁者24例,案选41岁以上者24例。病程在半年以内者36例,7~12个月者26例,1~3年者29例,3年以上者16例。发病时间最短者半个月,最长者达15年。二、治疗方法002107例患者分两组治疗,治疗组(87例)以昆明山海棠0.5克,甲巯咪唑10毫克,每天3次,三餐后口服;对照组(20例)以甲巯咪唑10毫克,每天3次,口服。两组皆配维生素B420毫克,利血生20毫克,鲨肝醇100毫克,每天3次,口服。治疗前和治疗后,每个月分别测定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1次[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正常值为1.8~2.9纳摩/升;甲状腺素(T4)正常值为65~156纳摩/升]。三、治疗结果患者治疗1~2个月后,除眼球突出存在外,其他临床症状缓解,心率小于80次/分,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甲状腺素(T4)降至正常,为缓解;如果未达到上述指标,则为无效。根据上述疗效标准统计(见表1-1),治疗组87例,经治疗1个月后缓解51例,2个月后获缓解34例,缓解率为97.7%。而对照组20例,1个月后缓解为2例,2个月后缓解为7例,缓解率为3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003表1-1治疗前后症状改变比较表症状治疗组(例)对照组(例)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心悸8101810乏力760157多食善饥640136体重减轻580128情绪急躁711611多汗7401712第潮热27263手颤21053大便溏,次数增多6022眼球突出医383399论80次/分以下178649荟脉80一100次/分5111210萃搏101~120次/分15031120次/分以上4010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增高14032甲状腺素(T,)增高1103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2)、甲状腺素(T)均增高6201410症状治疗组(例)对照组(例)医林采英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厘米×3厘米×3厘米以下19031状腺5厘米×5厘米×5厘米以下4201010大5厘米×5厘米×5厘米以上0222四、讨论与体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过去认为是由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以致机体的各种组织氧化速度加快和代谢率增高而引起,女性多于男性。在治疗上中医多以辨证或单方治疗,而西药则用甲巯咪唑,普萘洛尔,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程长,患者不管在服汤剂或服甲巯咪唑(2年以上),都难以长期坚持。医论现大量研究证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而昆明山海棠被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它有较强选的免疫抑制作用。通过87例1~2个月临床应用,表明昆明山海棠配合甲巯咪唑不仅能缓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状,而且能使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降低,有效率达977%,较单纯使用甲巯咪唑有效率35%优(P<0.05)。特别是甲状腺肿大的症状,治疗组70例,在2个月内仅2例未能消退而转外科手004术,而对照组15例,仅2例消退。因昆明山海棠对胃有刺激作用,因此服药时应安排在三餐后进行。而甲巯咪唑有降低白细胞作用,两组患者每服药一星期后均应检查白细胞,若有明显降低者,甲巯咪唑应减量,待白细胞升高正常后再照常量服。若停药3个月后复查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有反复时,可以昆明山海棠025克,甲疏咪唑5毫克,每天1次维持量服1~2个月。半夏、夏枯草治疗失眠失眠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笔者使用半夏、夏枯草治疗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005本组50例,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20岁以下6例21~40岁21例,41岁以上23例。病程在1个月以内者17例,1~6个月者7例,一年以上者26例,最长者达18年。每天只能睡2个小时以内者4例,2~3小时者15例,4~5小时者31例。其中门诊治疗38例,住院治疗12例。单纯性失眠者32例,其他疾病引起失眠者18例。第二、治疗方法章本组病人均服用半夏、夏枯草各15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医论三、治疗结果服药3剂后,每天睡眠能保持在8个小时以上,停药后观察一个月未复发者,为治愈;服药3~6剂后,每天睡眠增加4个小时以上,停药后观察半个月未复发者,为显效;服药6剂后,每天睡眠能增加2个小时以上者,为好转;服药6剂后,睡眠仍不能增加者,为无效。根据上述疗效标准,治愈30例,显效18例,好转1例,无医林采效1例。总有效率98%。四、典型病例陈某某,女,54岁,1985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心烦性急,夜寐不酣,头晕耳鸣,健忘,神疲乏力,口干津少,纳呆,五心烦热,小溲色黄,已10年。经西药镇静安定,即药稍愈,停药如旧。转中药壮水制火,滋阴清热,安神定志,取效欠佳。辰下舌尖红,脉细数,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用半夏、夏枯草各15克,水煎服,林每天1剂,3天后患者睡眠转正常,唯口干,五心烦热,再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半个月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医论五、体会医正常人的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夜晚行于阴分,当夜晚卫气从阳分进入阴分,阴阳之气趋于协调时,便能入睡。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影响到卫气由阳分进入阴分就会引起失眠。《灵枢·大惑论》日:“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类经治裁·不006寐论治》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寤,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由此可见,失眠的根本原因是由卫气浮散于外,而营阴孤立于内,阴阳阻格不通所致,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把卫气从阳分引人阴分。李时珍认为夏枯草为“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而半夏为“五月半夏生”,夏至多在农历五月间,这时正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盛衰开始发生变更时候,半夏是得到了初···试读结束···...

    2022-07-17

  • 《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娄莘杉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作者】娄莘杉编著【丛书名】娄绍昆经方系列【页数】275【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ISBN号】978-7-5132-5254-6【分类】经方-汇编-医案-中国-现代-医话【参考文献】娄莘杉编著.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3.图书封面:医案医话》内容提要:《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中的医案部分为著名经方学者娄绍昆先生亲身诊治的验案,属于临床实录式案例,是娄老先生运用四诊,特别是腹诊,采用经方方证对应的内治法与针灸等外治法相结合,诊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真实记录;医话部分则是娄老先生一辈子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所思、所想、所得,以及实践、应用经方的思考、感悟。《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内容试读第一部分经方医案夏002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柴胡桂枝汤治肠伤寒(太阳少阳并病)案周俊,男,28岁。住址:温州市洪殿菜场。初诊日期:1996年10月9日(一青年男性步入诊室,观其身体较壮实,体态还自如,精神稍差,面色略青白,表情淡漠。)医生:哪里不舒服?病人:发烧,住院50天了,体温是38.8℃,西医诊断为“肠伤寒”。(闻诊:语声略沙哑。)思路:中医所说的发热包括了“自觉”和“他觉”两种,“他觉”发热又包括了“体温表测之”与“医者用手触摸之”两种,故该患者具有“发热”的表现医生:请说说发热开始时的情况病人:我侨居西班牙已7年,今年才回国探亲。8月16日下午从马德里乘飞机,上飞机时就觉得不舒服,头有点痛,还怕冷,晚饭也不想吃,当时没量体温,但夜里感觉冷得厉害,到了上海机场时,人就有点支撑不住了,后来又转机到温州,在上海飞往温州的飞机上,感觉到发热、怕冷、头痛、腰痛、倦怠、不想吃任何东西,连坐都坐不住了。到家后,一量体温才38℃。体温虽然不高,但全身不舒服,就到某大医院看病,当时检查血常规,知道白细胞下降第一部分经方医案003了,经过几天的检查和临床观察,初步诊断为肠伤寒,并住院治疗。住院治疗期间,体温一度高达40℃。近1周来,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全身还是很不舒服医生:能把住院病历给我看看吗?病人:在这里,是复印件(观其病历,确诊为肠伤寒,西药常规治疗。)思路:古人所谓伤寒或温疫,相当于现在所谓的肠伤寒。《伤寒论》是援以诊治肠伤寒及类似肠伤寒的急性热病为例,研求患病机体的普遍反应规律,并在其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医生:现在感觉哪里不舒服?病人:头痛,烦热,怕风,有时怕冷,你看我穿这么多衣服也没用。两胁胀满难受,西医认为是肝脾肿大造成的思路:中医问诊,把“问寒热”摆在第一位。“问寒热”的重要性,在于分别疾病类型是外感还是内伤。50天前,病人突然体温升高,却自觉怕冷,为恶寒与发热并见,是外感太阳病重要根据。然而紧接着50天的发烧和住院治疗,现在还感觉到有头痛、发热、恶寒等太阳病证,就有点反常了。但《伤寒论》六经辨证注重外感热病当前的脉证,注重研求患病机体的普遍反应规律,而不拘泥于发病的时日。所以,辨证思路还是沿着当前的主症向前推进。接下来需要询问有关寒热并见的详细情况医生:发热、怕冷是同时出现的吗?病人:除发热、怕冷是同时出现外,有时还感到一阵子冷,一阵子热,每天反复出现好几次冷热交替的症状。但一天里,上午、下午,白天、夜晚体温波动不明显,一直维持在38.5℃左右。第一部分经方医案005象。患者舌淡红、苔薄淡黄、脉象浮弦略数为太阳病表证兼有邪人半表半里之象。四诊合参,符合太阳少阳并病的柴胡桂枝汤证的证候特点。应该指出,柴胡桂枝汤证既可以看作是太阳少阳并病,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中间过渡证型。《伤寒论》把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把这个过程分为六个连续的阶段(六经),每一经病又分为许多证,证与证之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相对独立的。方证既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组合,又是一个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辨证施治的精髓在于根据“证”的变化调整用药,证的“固定”是相对的,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证与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随着方证的变化,汤剂也跟着变化方药:柴胡桂枝汤。柴胡15g,黄芩10g,桂枝10g,白芍12g,半夏10g,大枣5枚,生姜5片,甘草10g。1剂针刺穴位:太阳。三棱针刺血后,拔罐。治疗效果:三棱针刺血、拔罐后,大概不到半个小时,头痛明显减轻。服药1天后,恶寒、发热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其他各种症状都明显减弱。自行出院,继续服用加减柴胡汤剂7剂,随后患者自行停药,1个月后健康地返回西班牙。5年后再次回国探亲时,登门致谢。大家回顾5年前的治病经历,都感叹不已。006委绍昆经方医餐医话桂枝汤合肾气丸治慢性荨麻疹伴习惯性感冒案钱某,女,40岁。初诊于1995年7月8日。习惯性感冒、慢性荨麻疹5年,屡治罔效。去年冬天加重,至今反复发作,寝食不安刻诊:体形消瘦,面色苍白,恶风多汗,神疲肢软,畏怕空调、电风扇与冷水,口淡多涎,腰膝冷痛,纳、便、眠均可。月经经常衍期,量少而紫黑,1天即净。脉沉紧,舌胖大淡红,苔薄白。腹诊:少腹拘紧,可按及铅笔样粗的索状物。投桂枝汤合肾气丸续服半月,诸症稍减,患者欣喜,不可名状。为了巩固疗效予以肾气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10g,坚持治疗3个月而渐渐告愈,随访6年未见复发。临证心悟荨麻疹,中医称为“风疹”,认为卫阳不足、血虚生风是主要原因,养血祛风、调和营卫为常规治疗。但此例肾阳虚证突出,根据《灵枢》“卫出于下焦”(《营卫生成篇》)《素问》“肾阳之主外”(《五癃津液篇》)之经旨,认定与肾阳虚有密切关系,故投肾气丸合调和营卫之桂枝汤而取效,最后以单独吞服肾气丸而收全功。临床所见,8岁以下小儿与花甲的老人及停经后的老年妇女如患···试读结束···...

    2022-07-17 医经 经方 中医的经方

  • 《海南医论医案选集》吕志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海南医论医案选集》【作者】吕志杰主编【页数】288【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10【ISBN号】978-7-5214-1347-2【价格】35.00【分类】医论-汇编-中国-现代;医案-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吕志杰主编.海南医论医案选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10.图书封面:医案选集》内容提要:本书为海南省地区医论和医案之选集。全书分为医论、医案上下两集,并有补阳还五汤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专集。坚持求真务实、求精入里、求新勿重、衷中参西,是一本颇具临床价值的高质量医论医案选。《海南医论医案选集》内容试读医论选集第一章古今养生防病论第一节养生防病问答主持人:潇彤(河北广播电视台)主讲:吕志杰(河北中医学院)(2017年6月3日~10日)主持人:吕教授您好!五六天前您的端午节三讲,很受听众欢迎!发到朋友群里,大家也都受益良多。祖国的强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大群众都渴望健康长寿,请您给听众朋友们讲讲养生防病的知识吧。吕教授:好。古今圣贤、学者对养生防病有许多真知灼见,今天,我吸取他们的见识来讲述如何养生防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古圣先贤之论:“预防为主,积极治疗”,这八字真言,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就制定的医疗方针。在10多年前,吴仪副总理曾经建议,把“治未病”作为课题来研究(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制定并实施了“治未病重大科研计划”方案。这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对“治未病”的思想极其重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共同愿望。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希望健康、希望长寿、希望无病而终。要达到此目的,唯一可行之路就是“预防疾病”,无病才能健康长寿。而“健康”对你、我、他,对所有的人都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健康知识人人需要;二是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健康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我强调,预防疾病不是上了岁数,有了病才去预防,而应该从小抓起,越早越好。这就像学习,学习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身体是少小不保健,老大病晚矣!主持人:吕教授,您这个养生防病讲座开门见山讲得好!那么,如何预防疾病呢?吕教授:基于先圣“治未病”的思想,对预防疾病我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2医论选集行论述:第一,综合古人论述与现代研究,探讨人的自然寿命,从而明确防止疾病、延年益寿的目标。第二,综合古人论述与现代知识,探讨预防疾病的“六大法宝”,从而了解养生防病的具体方法。第三,综合古今中外的相关论述,明确防病治病的最好医生是人的本能。探讨人的自然寿命主持人:吕教授,是首先探讨人的自然寿命吧?吕教授:对。如果要问,人的自然寿命是多少呢?我的回答:人的自然寿命是100-120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算中年人,65岁至74岁算青年老年人,75岁之后才算老年人。那么,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多少呢?答案是:100~120岁。为什么呢?因为按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6倍。人的生长期是截至最后一颗牙齿长出的年龄,即20~25岁。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就在100~150岁之间。各国科学家不论用什么理论、什么公式计算,都没有太大的出入。但100~120岁之间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如果有人要问:人类100~120岁的自然寿命,古人、中医学有记载吗?回答是:有。三国末期“竹林七贤”之代表人物嵇康所著《嵇中散集·养生论》曰:“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就是说,高寿的人可达120岁。《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养生之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的正确方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劳累和房劳),故能形与神俱(形体与精神和谐),而尽终其天年(人的自然寿命),度(超过)】百岁乃去…”其要点是说,知晓、践行养生之道的人,其自然寿命超过百岁。主持人:活到120岁,真是高寿了!还能活更大岁数吗?吕教授:有。现代有的专家学者臆测,靠基因工程,人类寿命可达360岁至500岁。这种说法目前并无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缺乏可信度。那么要问,古人有这样的论述吗?有。上面引述的嵇康与《内经》有类似记载。嵇康《养生论》有如下一段论述:“夫神仙…导养(导气养性,即养生方法)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纯3海南医论医案选集熟),故莫能得之。”这是说,神仙深得养生方法,可活几百年,最多可活过千余年。《素问·上古天真论》对“真人”的寿命有更神乎其神的论述。原文是这样记载的:“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修真得道之人。此指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规律,使精神形体完全适应自然的要求而达到养生最高标准的人。《文子》:‘得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提挈(qè切)天地,把握阴阳(掌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呼吸精气(属气功中的调息,即吸清吐浊),独立守神(独立:超然独处,脱离世俗干扰的意思。守神:即精神内守),肌肉若一(通过锻炼,使全身筋骨肌肉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故能寿敝(ì敝:尽也)天地,无有终时(长生不老的意思),此其道生(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这一段论述的结论是:顺应自然、修养得道的真人,能与天地共存,长生不老。主持人:古代确实有神仙、真人吗?吕教授:现实地讲,像“神仙”那样,活数百岁甚至一千多岁,这是很难做到的;像“真人”那样,长生不老,就更不可能了。但是,如同前面所说,如果注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活上100~120岁,是完全有可能的,世界各国超过100岁的老寿星并非罕见。主持人: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个好心态,永远保持年轻,活上一百多岁!吕教授:对,人应该快乐生活,活得有质量、活得高寿。我认为,人生有两个春天。第一个春天从降生~60岁。这是生长发育的春天,是播种耕耘的春天,是辛勤劳作的春天,学习工作,备尝艰辛。第二个春天为61~120岁。这是金色收获的春天;是温馨幸福的春天;是悠然舒适,享受生活的春天。人们在第二个春天可以从容地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人生六十才开始。”从事业来讲,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应该比第一个春天更辉煌。因为,生活在第二个春天的人,经验更丰富,知识更渊博。古代中医许多名家都是“大器晚成”,他们的学术著作多是完成于晚年。试问,第一个春天也好,第二个春天也罢,其在学业、事业及各种工作上获得成绩的根本基础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身体。准确地说,是健康的身体。人生是单行线,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如何让自己的一生活得有意义,活得幸福愉快,活得少年有旺盛的学习精力、中年有充沛的工作精力、老年有发挥余热的精力呢?那只有一点,就是健康的身体。没有这个基本点,则难以完成学医论选集业,也难以成就事业。关于如何才能预防疾病,如何才能延年益寿,李俊德教授主编的《长寿之道》一书,收录了全国170位名医教授的长寿谜底。书中综合各位中医大家的长寿经验为:“饮食有节,以素为主;起居有序,以动为常;神志淡泊,以忍(按:‘忍’,或日“和”)为尚;乐以奉献,薄于名利;房事有节,不纵不禁;防患未然,摄养为先。”这基本上概括了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养生防病的“六大法宝”主持人:吕教授,下面具体讲养生防病的“六大法宝”吧?吕教授:是。我收集古今中外有关预防疾病之论述与成功之经验,归纳其要点,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分别讨论。首先讲第一大法宝一顺应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者何?天、地、人,万事万物之规律也。这种自然规律,顺之者生,逆之者病,甚则至亡!《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具,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大意是说,人的生命与广袤深邃的天地自然界息息相关。如何顺应自然呢?《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该篇主要论述人体应从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摄精神活动,使之适应自然界生长收藏的规律,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并列举了违反四时之变所造成的危害,突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下面我引述部分内容:原文首先论述了“春三月…养生之道”;“夏三月…养长之道”;“秋三月…养收之道”;“冬三月…养藏之道”。原文总结说:“夫四时阴阳者(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即前文所论养生、养长之道;养阴即养收、养藏之道),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指随着生长收藏的规律而运动)于生长之门(途径)。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重病)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佩,通倍,《说文》:‘倍,反也',违逆之意)。”其中心大意是:人应顺应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去生存。海南医论医案选集原文最后论述了防重于治的思想。指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指体内的生理功能与四时阴阳格拒,不能相适应。王冰注:‘格,拒也,谓内性格拒于天道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渭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关键句是:聪明的人未病先防,犹如口渴之前预先挖井、打仗之前预先制造兵器一样。主持人:这两个比喻真好!“治未病”太重要了。吕教授:对。总之,这一篇论述了顺应自然,养生防病,防胜于治的“治未病”思想,为祖国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打下了基础。第二大法宝一合理饮食。人以食为天。如何合理饮食,是预防疾病必须明确的法宝之一。古人在合理饮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战国末期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的吕不韦,组织门客(即通晓儒家、道家或各家之说的知识分子),各著所闻,集体编成《吕氏春秋》。该书《季春纪》一篇中的“尽数”一文,讲述了许多养生之道,其中对于合理饮食论述如下:“凡食,无彊(qig强。为强的异体字,此嗜好之义)厚味(厚,指膏〈脂肪〉粱〈细粮〉之类),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致病之始因。首,指开端)。食能以时(进食按时,有节度。嵇康《养生论》云:‘饮食不节,以生百病’),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通‘宝’。高注:‘安也’)。口必甘味(以所食之味甘美。甘,意动用法),和精端容(谓进食时使精神谐和〈不分心),使仪容端正。和,使动用法),将之以神气(用精气帮助纳入和运化饮食。将,助也),百节虞欢(使全身都愉快欢畅。虞,通‘娱’),咸进受气(指饮食水谷之精气)。饮必小咽(小口咽下),端直无戾(ì隶,暴戾。此指暴饮)。”主持人:古典文言文言简意赅,没有点古文基础读不懂。吕教授您虽然解释了,也没有完全理解,您给听众们总结一下要点吧。吕教授:这段论述可以提炼出饮食的“三要三不要”原则。三要:要饮食有节;要小口细嚼慢咽;要精神专一于饮食。三不要:不要嗜食膏粱厚味,不要过饥过饱,不要暴饮暴食。《黄帝内经》对合理饮食有不少记述。《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6···试读结束···...

    2022-07-17 中医医案集 现代医案选集

  • 《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张喜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作者】张喜奎【丛书名】中医师承学堂【页数】222【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32-6632-1【分类】医活-汇编-中国-现代-医案-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张喜奎.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医案医话》内容提要:《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内容试读上篇医案上篇医第肢软筋弛肌萎缩化瘀通阳畅经络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或不能随意运动,肌肉萎缩类病证是也。对照西医,则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癔性瘫痪等病之中,凡有上述证候者,皆属中医痿证范畴,悉依是病论治可也。中医论治该病,由来尚矣!《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既立专篇,又散见诸篇,自因机证候至鉴别、治则治法,无不赅备。因机以热(五脏热)入湿立论,治则重视“独取阳明”,奠定了中医对该病的论治基础。《内经》以后数千年,汉、晋、隋、唐多无建树,无一专篇述及,悉遵经旨。至北宋末年,陈无择氏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专立《五痿叙论》一篇,阐发经旨,直言“痿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以“虚”诠解经文“五脏热”,颇有新意,不失允当。治疗上仍倡“诸痿当养阳明与冲脉”,继承中寓有发挥,对后世影响深远。金元之际,医界学术气氛活跃,四家争鸣,对痿证认识亦有发展,如张从正强调“痿病无寒”“体内太过,肾髓枯竭”;朱丹溪扬其说,创“阴血不足”论,治疗主张“泻南补北”;李东垣遵从经旨,仍以湿热立论,进而指出暑湿伤肾是痿证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清以后,更是百家争鸣,张景岳提出痿非尽阴虚火旺之证,元气大伤是其根由;叶天士指出痿证系“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王清任倡导痿证为气虚不能周流于下,当用益气之药等。考历代医家之论,可谓见仁见智,多为经验之谈,对痿证辨治,大有裨益。依传统方法施治于临床,效者固多,然每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余于数十载临证之中,深有同感,多有探求,渐有所得,深知痿与诸病一样,治无定法,003经方大宗陈亦人医案医话有是证即用是药,辨证论治为其第一要义。然就痿为一病而论,其发生发展必有其特定规律。究痿之机,除热、湿、阴津元气不足外,每每夹有瘀血、络阻、阳气失展,甚或阳气亏虚,这于临证中不容忽视。盖痿之一病,虽有五脏邪热、肝肾亏虚、湿邪久羁等因机,但热邪灼津,阴血亏虚,血浓行迟,久而为瘀;元气亏虚,气不周流,推血无力,血滞生瘀;湿邪久羁,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等,确具生瘀之机,故瘀血停滞,当是痿证一大内在主机。瘀血一成,即阻滞经脉,使经脉不通。经脉为机体气血运行之通道,经脉既阻,则阳气不能畅达,阴津不得布散,气血失于通和,必致肌肉失养,筋脉弛缓。故经络瘀阻,亦是痿证一大主机。瘀血、湿邪久羁,经脉失畅,阳气运行受阻,必然导致阳气失展;复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热邪内幡,虽可伤阴津,但“壮火食气”,亦损阳气。加之久病之后,阴损及阳,甚或先天不足,阳气亏虚等,皆可导致阳气失展,甚或阳气不足。针对以上因机,在治疗本病的时候,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随机佐入活血化瘀、畅通经络、通达阳气之品,则疗效更佳。如曾治郝某,男,59岁,某医院医务工作者。患脊髓侧素硬化症年余。患者不明诱因出现双下肢软弱无力,渐次加重,被诊为脊髓侧索硬化症,即入院治疗。年余来,诸症逐渐加剧,致不能行走,并感呼吸困难,吞咽呛咳,语言不利,遂出院而来诊。刻诊:双下肢弛废不用,呼吸困难,吞咽呛咳,语言不利,诞水涟涟,纳差,急躁易怒,舌质暗边有瘀斑,苔白而润,脉弱无力。观前医用药,多为清热除湿、滋阴养血之类。细思本证,当是瘀血停滞经脉阻塞、湿邪久羁、阴阳双亏之证。处方:粉葛根15g,制莪术10g,水蛭6g,忍冬藤15g,卷柏15g,仙灵脾10g,鹿角胶10g,大熟地30g,川木瓜10g,杭白芍30g,炒薏苡仁15g,合欢皮15g,建泽泻15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方以葛根升津气,舒经脉。配以忍冬藤、川木瓜舒筋活络,祛湿利腧。合薏苡仁、泽泻,使湿邪自小便去。莪术、水蛭、卷柏活血化瘀,瘀去湿除络通,气血运行畅通无阻,布散周身,以养筋脉肌肉。仙灵脾温肾除湿,通达阳气,阳壮络通,自可化生精血。白芍、熟地黄养血填精,有四物补血之意。白004上篇医第芍合甘草养阴和络,舒筋缓急,寓芍药甘草汤意。鹿角胶阴阳双补,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血化精最速。全方立足于化瘀通络,补阳益阴,除湿缓急。服上药42剂后,患者已能自行登3层楼梯,呼吸畅利,语言较清。后以上方佐入牡蛎、象贝母、瓜子金等清化痰热之品以收全功。再如治一男童,6岁。四肢萎软、肌肉瘦削四十余日,西医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收住入院。入院后即行常规治疗,配合中医针灸、推拿,近日投用大量激素后,上肢萎软略减,下肢萎软更甚,以致弛废不用,而来求诊。症如上述,据述患儿4年前即患脱肛,舌质红,苔薄有红斑,脉小。综合病机,实属先天禀赋不足,真元大亏,瘀血湿邪阻滞,经脉不通之证。治当壮元清热,化瘀除湿,通阳和络。处方:生黄芪30g,忍冬藤15g,炙甘草6g,全当归10g,杭白芍15g,粉葛根15g,土鳖虫6g,仙灵脾10g,大熟地15g,木防己6g,桑寄生15g。14剂,水煎服。该方重用黄芪,以补真气、开络瘀,俾气足则能行血布津。葛根生津除热,通络和腧,配以忍冬藤,开经络,畅通道。桑寄生活血益肾,强筋壮骨,配当归、土鳖虫化瘀滞,生新血。伍仙灵脾壮肾气,通元阳。合熟地黄、白芍养阴血,填肾精。木防己味苦辛性寒,苦可燥湿,辛能走窜,寒可清热,集化湿清热通经于一身,配土鳖虫、当归、白芍和络通经。全方标本齐治,熔化瘀、通络、益气、除湿、通阳、生津为一炉,正与病机吻合。进药两周,近日脱肛未作,脚趾略动。药已中的,守法守方,再进7剂。药尽来诊,足萎大有改善,已能扶床缓行,便纳均好,嘱减激素,守方观察。因患儿父母均系农民,经济条件有限,即嘱其带药回乡,每日1剂,不可间断。两月后来诊,患儿已能行走,唯双下肢无力,嘱其加强锻炼,间服上方,以巩固疗效。如上可知,痿之一证,不可仅仅着眼于清热利湿、滋阴益气,更有瘀血、络阻、阳气失展之机内伏,治疗切不可胶柱于“独取阳明”,更应据证用药,莫忘化瘀、和络、通阳。005径方大宗陈亦人医案医话洪洪水势急非尽肾肺脾水肿一病,《内经》称“水”,仲景曰“水气”,巢元方以后,始定称水肿,沿用至今。举凡西医之心源性、肾源性、营养性、内分泌性水肿等,皆属是病范畴。水肿病机,《内经》即有“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肯定了肺、脾、肾在水肿病中的主导作用。明代李士材、张介宾二氏强调肺、脾、肾三脏相干,确有见地,影响深远,至今仍崇此说。在辨证上,朱丹溪提出阴水、阳水两纲,从根本上区分了虚实两类性质不同的水肿,为临床立法用药提供了依据,实较先进,一直沿用不衰。考中医对是病的认识,大体有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从实治,遵《内经》“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以及仲景“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旨,多用泻法(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等):宋代以后,提出阴水之说,多重调补脾肾。观今日概况,仍未出此藩篱,如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五版)认为,水肿之机,“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治疗上,除用发汗、利尿、攻逐等法外,还有健脾、温肾等法”。仍遵阴水阳水两纲分类而治,颇能代表今日临床现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水肿之病固然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依法治之当然可以获效,但亦非尽然,有时往往治之乏效,甚则愈治愈烈,其理为何?盖水肿一病,除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外,与肝脏功能失调也有重要关系。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病,系全身气化功能失常的一种表现。肝为将军之官,为刚脏,具主升、主动的疏泄功能,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疏泄功能,首先体现在调畅气机、保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006···试读结束···...

    经方中医师承 中医经方大师

  • 《陈伯英医论医案》陈伯英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陈伯英医论医案》【作者】陈伯英著【丛书名】名老中医未刊书系【页数】262【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8【ISBN号】978-7-5214-0324-4【分类】医论-汇编-中国-现代【参考文献】陈伯英著.陈伯英医论医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8.图书封面:医案》内容提要:本书是先生一生医业理论与实践的结晶,记述了他对祖国医学的思考与探索。本书为方便阅读,医案医话进行了细化,分门别类列属时病、妇科病、杂病,涉猎临床各科,有常见病,亦有疑难杂证。各类医案均在每次诊疗之后附加按语,阐明辨证要点,施治关键,处方要领。医话分列方药6则,证治5则,基本方12则。医论18篇,大多是集先生1958-1977年间在国家(或省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理论性医论,更多则是临床各科疾病诊治之精华。适合中医临床医师及爱好者使用。《陈伯英医论医案》内容试读方证经验第一篇陈伯英医1论丨医丨案第一章遣方用药第一节冠心病基本方及加减一、绞痛I号(用于心绞痛型)[处方]川芎15g,红花15g,丹参30g,茜草15g,赤芍15g,延胡索6g。[加减](1)气虚:加党参9g,黄芪9g,当归6g(2)阴虚:加麦冬9g,五味子9g,太子参6g(3)阳亢:加玄参24g、怀牛膝18g,钩藤15g,桑寄生15g。(4)胸闷:加瓜蒌15g,薤白15g,桂枝6g。(5)心电图恢复较慢者加葛根片。二、梗死I号(单纯型心肌梗死,可按上法治疗)】(1)有休克者:加人参9g,麦冬30g,五味子15g,升麻15g。(2)四肢厥逆:加附子9g,肉桂9g,千姜6g(3)有汗者:加龙骨30g,牡蛎30g。三、梗死Ⅱ号(用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处方]川芎15g,红花15g,黄精15g,茜草15g,苏木15g,补骨脂12g。加减法同上。包002陈伯英医丨论丨医丨案第三节溃疡病基本方及加减一、溃疡I号[主症]上腹胀痛,有时牵及胸胁后背,遇精神刺激时增重,嗳气则舒。[病机]肝胃不和。[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6g,炒白芍12g,甘草4.5g,炒枳壳4.5g,炒川楝子12g,制香附12g,陈皮6g,煅牡蛎(先煎)30g。[加减](1)如兼见嘈杂、吐酸、口苦、舌红、苔黄,属气郁化火者,加入左金丸3g包煎;或焦山栀6g;或龙胆草4.5g(2)如痛如针刺,病位固定,舌暗,属气滞血瘀者,加五灵脂9g,制乳没各4.5g。(3)如吐血、便血,或便检潜血阳性者,属胃络受伤者,加入花蕊石12g,地榆炭9g,白及9g,上药可任选二味。二、溃疡Ⅱ号[主症]胃脘隐痛,食后缓解,多食则胀,吐清水,胃脘觉冷,四肢不温疲乏,便溏。[病机]脾胃虚寒。[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处方]党参9g,白术6g,桂枝9g,炙黄芪15g,炙甘草6g,大枣5枚。[加减](1)如腹胀食少,属中虚气滞,加入木香6g,砂仁3g,炒枳壳6g,陈皮6g(2)如腹中辘辘有水声,属寒饮内聚,基本方去党参、黄芪、大枣,加吴茱萸3g,半夏6g,茯苓15g。(3)如吐血、便血或便黑色,基本处方去桂枝、干姜,加炮姜炭3g,赤石包004第一章遣方用药脂9g,地榆炭9g,白及9g。不应,可用三七粉4.5g,2次分冲。第四节慢性肠炎基本方及加减[主症]腹泻或便溏,或伴有腹痛,肠鸣。[病机]脾不伤不泻,湿盛则濡泻,久泻无不伤肾。[治则]运脾化湿,补(肾)火生土。[处方]菟丝子9g,补骨脂9g(补肾),茯苓12g,白术6g,莲肉9g(补脾),炮姜炭3g,赤石脂9g(温涩:脱者收之),陈皮6g(补而不滞,炒白芍9g(补阳必须和阴),车前子12g,泽泻6g(利湿)。按:上方由四神丸、桃花汤、菟丝子丸、五苓散、真武汤、痛泻要方组成。[加减](1)舌苔厚腻,白术改为苍术6g(2)腹中冷痛,加肉桂2.4g,吴茱萸3g。(3)腹胀,加木香4.5g,大腹皮9g。(4)腹痛,加木香4.5g,炒川楝子9g。(5)后重,加槟榔3g,炒枳壳4.5g。(6)食欲不好,加佛手6g。(7)舌偏红、舌薄(表示脾阴不足),去炮姜炭、赤石脂,加入炒山药12g,炒薏米12g。(8)如便前、便时腹部不适(包括腹痛、腹胀以及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属“肝木郁于土中”,应用疏肝法,即加白蒺藜12g(疏肝),木瓜9g(和肝),乌梅9g(酸:柔肝)。按:(1)如病人腹泻频繁,有“才入胃中,便由肠出”的现象,可用党参15g,煎汤,送服赤石脂末9g,半小时后,再服应用的汤剂。(2)如属五更泻,用常规服药法无效(指早晚服法)时,此因难敌一夜之阴气,可改成夜间或午间服药。这样,则一夜热药在腹,足以胜阴寒之气。(3)五更泻经治疗后,或不效,或已推迟到早饭后,或午后,但五更仍有005陈伯英医【论丨医「案便意者,可用,使忘其圊法。第五节肝炎基本方及加减[处方]旋覆花9g,红花9g,泽兰9g,郁金9g。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旋覆花汤治“肝着”病。原旋覆花汤由旋覆花、猩绛、葱管三味组成。猩绛即鸟纱帽之红须子,用丝织品加牲畜血染制而成,有活血作用,但目前此药告绝。秦伯未认为可以用红花代猩绛(《江苏中医》,1962年)。有人认为:经过考据,绛即茜草一类,因此提出可用茜草代猩绛。清代名医叶天士擅长用旋覆花治胁痛,往往在原方中加归须、桃仁、泽兰、郁金四味。此论点载五大学院新编《金匮讲义》“旋覆花汤”下。[随症加减](1)胁痛,加川楝子9g,延胡索9g。(2)纳呆,加陈皮6g,佛手6g。(3)恶心呕吐,加竹茹6g,半夏6g。(4)腹胀或肠鸣,加川朴4.5g,木香4.5g。(5)腹泻或便溏,加白术9g,茯苓9g,泽泻9g。(6)便燥,加当归6g,桃仁6g。(7)舌苔厚腻,加苍术6g,藿香6g(8)舌红苔少,加沙参15g,石斛15g。[随指标加减](1)转氨酶高,加用降酶汤,其组成为:炒黄芩9g,板蓝根15g,紫参9g,银花藤15g,蒲公英15g,茵陈15g。按:如病人有脾虚,即腹泻、便溏症状时,先用运脾化湿法,待此症状缓解后,再用降酶汤。(2)黄疸指数高,用茵陈15g。一般认为,茵陈是退黄专药。且现代研究茵陈有抗衰老作用。(3)絮、浊高,在活动期间可不加考虑。非活动期,有人主张用调补肝肾法;有人主张用酸味药,如:山萸肉15g,五味子15g等。但此二药经常短缺,韵006···试读结束···...

    2022-07-17

  • 《香山名老中医医论医案医话精选》赖海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香山名老中医医论医案医话精选》【作者】赖海标主编【页数】197【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132-6307-8【分类】医论-汇编-中国-医话-汇编-中国-医案-汇编-中国【参考文献】赖海标主编.香山名老中医医论医案医话精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医案医话精选》内容提要:明、清两代曾几次编修《香山县志》,但遗憾的是,历次修志均无医疗卫生方面的专门篇章,因此有关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名医资料非常匮乏。民国时期中山名医辈出,有民国四大名医之称的香山刘蔚楚,以及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建院时伤寒考研室首批老师程祖培,岭南针灸名家李尘,中山中医院建院五老余子修、周伯姚,雷金允,黎兆初,唐国华等等。现精选部分中山名老中医的医论医案医话,部分还加了编者按,以飨读者。另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山市中医学会组织编印的书册《香山名老中医医论医案医话精选》内容试读程祖培医论医案医话精选程祖培简介程祖培(1889一1965),字康章,号颂南,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亨美村人,是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陈伯坛的大弟子,善用大剂经方,素有“程阔斧”之称,著有《红杏草堂医案》等著作。曾在广东陆军军医学堂、广东惠华医学专门医学校、香港大学读书。取中西医学所长,融会贯通,合炉而冶。早年悬壶于中山石岐,以用药大剂著称,自诩“医林阔斧”,踵门求诊者频众。复办崇正医学讲习所,教授生徒,先后毕业者共八届。日寇侵华,中山沦陷,乃避难香港,开设医馆并招收学生。迨香港沦陷,又转回中山,重理旧业。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后调任伤寒教研室教师,时达十载,门墙桃李,遍及全国各地。程祖培与孙中山轶事口述:程观树(程祖培儿子,中山县人民医院原院长)。整理:杨悦生(中山市卫生局原局长)。孙中山先生每次到美国檀香山的时候都与广东的华侨,尤其是香山县的华侨聚会,宣传“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主张三民主义,华侨们也赞成推翻清政府,建立香山名老中医医论医亲医话精选新的中国,我祖父程镜湖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同是香山县南朗人,而且我祖母就是孙中山六妹孙秋绮(1871一1912)丈夫林喜智的妹妹,因此来往较为密切。有一次,当我祖父与孙中山谈起自己的儿子程祖培(我父亲,1889一1965)正在广州学习中医的时候,孙中山认为医者要有为大众服务的博爱精神,国家不但要有中医,而且还要有西医,以跟上世界之潮流,又认为祖国及家乡西医太少了,他希望祖父让儿子改学西医。那时候,家乡人对西医还不够了解,片面认为西医就是要打针、开刀。如果打错针、开错刀就会死人;同时怕西医药费昂贵,负担不了。私人开业的西医也怕因“无生意”经济效益比不上中医而影响家庭收入,而且当时西药奇缺不容易采购,很难为病人配齐西药,也对西医的开展造成一定障碍。我祖父和林喜智分别把孙中山的意见转告我父亲。1909年,我父亲考入广东陆军军医学堂学习中医,是一年级学生,当听到孙中山这一意见后,我父亲便转考入“广东惠华医学专门学校”攻读西医,民国四年(1915)毕业(现仍保存有毕业证书)。后来为什么我父亲又成为中山县名老中医呢?因为他在陆军军医学堂读中医时的教授陈伯坛是广东省“四大名医”(陈伯坛、赵学琴、黎庇留、陈月樵)之一,彼此相熟。陈伯坛开办了“广州中医夜学馆”,要求我父亲程祖培做助教,我父亲也乘此机会学习,既是助教又是学生,白天读西医、晚上读中医,同一时间毕业。民国六年(1917),当孙中山先生知道我父亲学习和开业的情况时,高兴地说:“能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好。”在林喜智提议下,孙中山先生用宣纸写了一横匾,正中从右至左是“博爱”二字,右上角“祖培先生属”,左上角“民国六年”,左程祖培医论医案医话精选下角“孙文”,并盖上私章,叫林喜智代交我父亲。林喜智说:“孙中山先生写这几个大字的时候,是在茶台前单腿跪下一挥而就的。”后来,父亲回到家乡一香山县城石岐执业的时候,由于中药容易配给,而且价钱比较便宜,病人容易接受,而西药非常缺乏,价钱比中药高,为病人开了处方后往往要请单车仔(专业载客的单车工人)到澳门购买,颇为不便。所以,我高中毕业后也想学习中医,但当父亲讲述孙中山先生的希望后,我便考入广东光华医学院学习西医了,目前,我女儿、儿子也是做西医工作的。程祖培学术见解先生之学术见解,类多陈氏遗规。今将先生平日所讲授者,介绍如下:一、四字伤寒化、气、经、脉(一)寒邪初侵,只到化。(二)病久,则到气。如《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太阳上篇第15条)(三)病重,则到经。所谓筋惕肉润者是。(四)更重,则到脉。如《伤寒论》云:“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太阳中篇第94条)。此则涉及脏腑,而联系到《金匮要略》香山名老中医医论医案医话精选二、伤寒与杂病之传变《伤寒》之终始,是厥阴与太阳。《金匮》之变衍,在经络与脏腑。此二句,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厥阴为终,太阳为始。何以厥阴在前?以春为风,厥阴属风木,故以风气为先。此指无病时六经之顺行,有病时则逆行,自太阳始,到厥阴终。三、伤寒与寒伤(一)寒邪与人伤寒者,人自伤于寒,六经依次传变,故其关键在传经。寒伤者,寒自伤于人,所谓寒伤,陈修园主之最力,陈乃承张隐庵之说,盖其最心折于钱塘张氏也。(二)传经伤寒由经传,经传则传,经不传则不传,主动在经。《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上篇第8条)》(三)之为病六经皆有“之为病”,着一“之”字,是史家大书特书的笔法。太阳之为病,“之”字紧跟太阳,则太阳自开其肩,引邪入门,其弦外之音,于此可见。然则“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乃机体自作自为,其义殆有如裸身以迎风露,招寒而入,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可与此互参。程祖培医论医案医话精选5四、中风与风中《伤寒论》之中风与前条义同,是人为的。如汽船撞石,由于自己不善将护,自为引致风邪。《金匮要略》之中风,实际是风中,乃风之中于人,故虽然体质好,亦能变起仓卒。如肥壮之人,或营养太过者,竟亦有中风之患,此所谓卒病。如以石撞船,防护不易,亦即“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者也。五、顺逆中医左肝右脾,其部位之解释,亦有一说,如对席而坐,相值握手,则对方之左右,适与我相反,故肝脾不能以机械之方隅言。又如医学上顺逆一词,亦须视时、地面论。人处天地间,脚向下,头朝天,固为顺。然以孕产为例,人自母胎出腹时,头向下,脚后出,则谓之顺产。此顺逆结合时、地等具体情况,从全面来看待也。六经之终始;其平时与病时之顺逆,亦如此。六、《伤寒》《金匮》之主题(一)五行六气伤寒卒病论,所述不止六气,亦有五行。《伤寒》以六气为主,《金匮》以五行为主。(二)脏真《金匮》之论点,在于脏真,脏真以五行为本,所谓“脏真通于心”“脏真通于脾”等。肺以金为脏真,肝以木为脏真,类此,即五行之气化,亦即五行之真。病邪侵入,先化后气。6香山名老中医医论医案医话精选脏真与真脏不同,所谓“真脏脉现”者,现予脉,即为真脏。(三)三阳二阴五行即五气,《金匮》之五气,即三阳二阴,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阳中之少阳,肺为阳中之太阴,此属三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少阴,此属二阴。《金匮》以三阳二阴为主,《伤寒》以三阳三阴为主。七、三阴三阳之性属(一)经义三阳—太阳为父。二阳一阳明为卫。一阳一少阳为纪。三阴—太阴为母。二阴—少阴为雌。一阴—厥阴为独使。三阳三阴之运行:由太阳至厥阴。(二)新解太阳之气化,不仅总督诸阳,亦且包括六经,故最大,称为巨阳。因此,三阳为父,其象乾,性刚。太阴禀坤之德,性柔,得土之气,属土。三阴为母,培养万物之谓也。二阳为卫,何以故?阳明者,水谷之海,其气能捍卫阳明,居三阳之后,故阳明无所复传。益传邪者经,邪到阳明即止,以其独擅御邪也。二阴何以谓之雌?雌者守也。所以守护其阴,即所谓雌伏。故少阴属于肾,少阴病,不得卧者死。雌伏具卧之意,不雌伏,则阴将走而不守,阴必亡失,故为难治。···试读结束···...

    2022-07-17 医话医案@17 医话医案心得体会

  • 《颜乾麟医话医论医案集第2辑》刘爱华,费鸿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颜乾麟医话医论医案集第2辑》【作者】刘爱华,费鸿翔【丛书名】颜氏内科学术经验丛书【页数】250【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478-5123-4【分类】医话-汇编-中国-清代-医论-现代-医案【参考文献】刘爱华,费鸿翔.颜乾麟医话医论医案集第2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医案集第2辑》内容提要:《颜乾麟医话医论医案集第2辑》内容试读5252525252525252525252552525颜乾颜氏内科学术经验丛书麟颜乾麟医话医论医案集医话集泄热之效,擅长清热化湿,善治暑湿等发热病症,故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乾谓其“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阴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治季伤寒时疾,狂热瘴症”。近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茵陈有明显降温作用,降温幅话医度随剂量加大而增加,作用时间随剂量加大而延长,一般在给药前后30分论钟即可出现体温下降。令案清代林玉友《本草辑要》谓:“凡药之为用,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集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茵陈的采集时间有着严格要求,有歌谣曰:“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三月间茵陈之叶刚刚发出,其叶密批白茸毛,软绵如绒,故而安徽地区称其名为“猴子毛”,茵陈若长至五六月,其叶茸毛脱落,其药效也随之减失。茵陈虽然善长退黄,但绝不是退黄专药,在其他疾病中也经常应用,例如治疗痛风的当归拈痛汤(当归、茵陈、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白术、黄芩、知母、苦参、猪苓、泽泻、甘草)以及治疗茧唇的清凉甘露饮(犀角、银柴胡、茵陈、石斛、枳壳、麦冬、生地、知母、枇杷叶)中均用茵陈以清热利湿,可见茵陈的应用范围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值得深入研究。二、紫菀通便紫菀通便,见于宋代施德操《北窗灸锞录》一书,谓:“蔡元长苦大肠秘固,医不能通,盖元长不肯服大黄等药故也,时史载之末知之,往谒之,久之乃得见,已诊脉,史欲示奇,曰:请求二十钱。元长曰:何为?曰:欲市紫菀耳。遂市紫菀,末之以进,须臾遂通。元长大惊,问其说,曰:大肠,肺之传送,今之秘无他,以肺气浊耳,紫菀清肺气,此所以通也。”紫菀苦、辛,温;功效润肺气、下气,化痰止咳,故而中药教科书《中药学》将其列入止咳平喘类,谓紫菀用于咳嗽气逆、咯痰不愈,以及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各种类型的咳嗽,但未论及其通便功效。泛读历代中药书籍,唯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中多次论及紫菀的通便功能,如谓紫菀“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论续断“若同紫菀用之,调血润燥,治血枯便闭”;论艽“合紫菀,润肠利便”:论麻仁“以此同紫菀、杏仁,润其肺气,滋其大肠,则便自利矣”。00海派中医颜氏内科认为紫菀的通便功能,除了开肺润下的药性外,尚与其具有调气通阳功效相关。清代名医尤在泾治疗胸痹证,每以紫菀为君,谓:“胸背为阳之分,痹着不通,当通其阳,盖阳不外行,而郁于中,则内颜反热而外及寒,通阳必以辛温,而辛温又碍于脏气,拟辛润通便以代之。”乾或单用紫菀三两煎汤服下;或配以杏仁、白蔻、橘皮、桔梗等,调畅气机,献以开其痹。医由于紫菀具有开上调气的作用,故在临床上尚有通利小便之功,正如话《本草正义》谓:“凡小便不利之候,多有由于气化不宣者,古人谓之气癃,集不调其气,但与渗利,亦必不效,惟紫菀疏泄肺气,则上窍开而下窍亦泄,石顽谓其通调水道,其用在是,非仅以其温润也。”紫菀通便的典例也证明肺为气之上源,肺与大肠相表里等中医理论,对临床用药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三、车前子治水泻笔者早年随家父德馨教授抄方学习时,见家父习取车前子治疗急性水泻,屡治屡效。毕业后赴安徽嘉山县农村工作,每诊治水泻患者,即取新鲜车前草一两煎汤口服,也有立竿见影之效。近读清代徐士銮《医方丛话》一书,见书中记载“欧阳文忠公尝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公曰: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使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公召卖者,厚遗之,求其方,久之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味为末,饮下二钱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而清浊分,谷脏自止矣”。书中又有单方:车前子一钱,泽泻一钱,厚朴一钱二分,共为细末,滚水调服,有“立止水泻”之功,乃知车前子治水泻,古就有之。车前子生长在车道路边,故取其名,其叶的形状相似于猪的耳朵,在安徽的农村称其为“猪耳朵棵子”,味甘性寒,其性下降,长于清热渗湿,全草作用与子相似,唯车前子尚可治疗眼疾。颜氏内科流派认为暴病多实多热,久病多虚多寒。凡急性水泻,粪如水样者,当宗叶天士“湿胜多成五泻,欲使湿去,必利小便”之说,取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肠:若老年慢性泄泻,又当遵李中梓“若年已五十以上者,降气多而升气少,得之淡渗之品,是降之又降,更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必用升阳补气之剂,同升、柴、羌、独、防用之,所谓湿寒之胜,以风举之,又曰下者举之”之言,在辨证基础上,加入升阳之药。两者一升一降,千差万00别,不可混淆。5颜中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载车前子用于暑湿泄泻,有失偏颇,分析车乾前子药性,言其适应证为急性水泻则更为妥当,不知对否,尚祈高明指正。解话四、苍术解郁白苍术气味芳香,善行而不守,故有行气解郁之功。由于平胃散的广泛应案用,苍术燥湿之功大著于世,而行气解郁之效即被疏忽。其实,历代医家早集已认识到苍术有良好的行气解郁的作用,如《玉楸药解》谓:“苍术走而不守..泄水开郁,苍术独长。”《本草正义》也谓:“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越鞠丸是一张著名的解郁方剂,各版教材书皆谓苍术仅能解除湿邪。其实,创制本方的医家朱丹溪却有另一种说法:“越鞠丸用苍术、香附,苍术能径入诸经,疏泄阴阳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故而他认为苍术“总能解诸郁”。后世至清代,汪昂在《本草备案》中明确指出,苍术“能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苍术所以有显著的燥湿功效,不仅与其气味辛烈有关,更与行气解郁的作用相连。明代余世用《医源经旨》谓:“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此六者相因而为病也,是以治法皆当以顺气为先。”人之气道贵乎通顺,苍术味辛能行能散,俾气机畅行,津液流通,则不治湿而湿邪自去。苍术解郁功效还表现在养生防老方面,《神农本草经》谓:“必欲长生,当服山精”。山精为苍术的别名,古代文献认为苍术有强身养生、延缓衰老的功效,与其行气解郁的作用相关,老人多气而少血,《寿亲养老新书》谓:“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性气不定,止如小儿”“缘老人孤僻,易于伤感,越觉孤寂,便生郁闷。”苍术既能行气解郁,又能燥湿健脾,十分适宜老年人服用。为之,此书将平胃散列为养老天下第一方,称此方有“温养脾元,平和胃气,宽中进食”之功,谓“此方煮透,滋味相和而美,与众不同,所以为佳,老人尤宜服之”。五、半夏治失眠半夏性温味辛,有毒,《神农本草经》将此药列为下品,功效燥湿化痰,00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由于其擅长化痰,故而临床多用于多种痰证,如清代6陈士铎《本草秘录》谓:“无论火痰、寒痰、湿痰、老痰与痰核、痰涎、痰···试读结束···...

    2022-07-17 医论医话 医论医话荟要

  • 学就会的「针灸调养」基础课

    学院《针灸学》基础课程介绍:01.第1课(理论):开词-针灸其实很简单,一节课就能学会插针。t02.第一课(练习):无痛针灸.t03.第2课:不分身型的小白调理法-针灸.t04.第二课:曲池穴.t05.第二课:足三里.t……一共30个版块,目录就不一一列举了。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学习。这是一门非常好的课程。其他建议:"一病一讲".Jz52_dowox.utto{ox-hadow:iet0001x#0084ff!imortatcolor:#ffffff!imortat}.Jz52_dowox.utto:hover{ackgroud-color:#0084ff!imortatcolor:#fff!重要}.Jz52_dowox.utto.rimary1{背景颜色:#0084ff!imortat颜色:#fff!imortatox-hadow:oe!imortat}.Jz52_dowox.utto.rimary1:hover{背景颜色:#0084ff!imortatcolor:#fff!imortat}.jz-ou.jz-ou-cotaier{width:620x}.jzifo-dow{ackgroud-color:#f2f2f5}.jzifo-dow.Jz52_dowoxh4{color:##0084ff}.jzifo-dow.Jz52_dowox{color:#888}h3.Jz52_dowox{order-left:5xolid##0084ffackgroud-color:#color:#000000}.jzft.1a,.jzft.2跨度,.jzt.1跨度,.jzt.2跨度{颜色:##0084ff}.jzft.1,.jzt.1{颜色:#000000}.jzt.2,.jzft.2{颜色:#888}.jz-ou.title{颜色:#000000背景:#}.jz-ou.jz-ou-cotaier{背景:#fff}/*CSS文档*/下载地址:百度网盘f1d5重要提示:下载有问题?点我查看帮助手册提示:本站默认解压密码:www.i3.c声明:内容转载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重点:本站微信公众号现已开通!公众号:电脑狂人,一定要注意防迷路哦~当然,网站上也有看不到的好内容。请小斌喝可乐支付宝奖励lt/gt微信打赏lt/gt...

    2022-05-19

  • 《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整理|(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赵文魁医案选》【作者】赵绍琴整理【页数】197【出版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03【ISBN号】7-117-01081-9【价格】3.00【分类】医案【参考文献】赵绍琴整理.赵文魁医案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03.图书目录:医案选》内容提要:《赵文魁医案选》内容试读先父赵文魁学术思想简介先父赵文魁(1873年~1933年)字友琴,祖籍淅江绍兴,至先父时已居住北京九代矣,皆以医为业。从高祖父起即入太医院供职,先祖父赵永宽为光绪前期御医。先父为光绪后期御医,宣统初年升任太医院院使,后奉旨受赐头品花翎顶戴,总管太医院,兼管御药房御药库事务。20年代初北京中医学社成立,先父被推举为名誉社长。宣统出官后,先父悬壶京都,堂号“鹤伴吾庐”,每日患者盈门,活人无算。先父自幼聪敏好学,在先祖父指导下遍览诵医学典籍,焚膏继昝,三更不辍,凡《内经》、《伤寒论》、《金匮》、《本草经》、《脉学》、《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莫不背诵如流。光绪十六年,先祖父不幸病故,时先父刚满17岁,医学基础已相当坚实,遂入太医院医学馆学习,由于基础好,加之学习刻苦,所以历次例试名列前茅,故能脱颖而出,十余年间由肄业生,而恩粮,而医土,直到吏目。这期间,先父除了刻苦攻读,博览群书之外,还特别注意虚心向众御医前辈学习,常常侍诊左右,代为录方,先后从师十余名,特别是前院使庄守和、张仲元和前院判佟文斌,医术精湛,先父受益甚多。由于先父虚心好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因而学业大进,经验日富,至光绪末期某年春,那拉氏(慈禧)游东陵,病感冒发烧,当值御医朱元臣因故未能到班,先父即应召进诊,仅一付药就烧退病愈,慈禧大喜,遂破倒提升先父为御医。按清制,由吏目晋升为御医,必须当御医有空额时才能选优递补,一般非年老阅历深广者,很难晋为御医。而先父1-耀为御医时年仅三十余。宣统继位后,又晋升先父为太医院院使,主持太医院事务,癸亥年,奉旨受赐头品花翎顶戴,总管太医院,兼管御药房御药库事务。考清二百余年间,各朝钦定太医院院使品级最高不过正四品,光绪年间,院使庄守和受赐二品花翎,已属殊恩,领头品花翎衔者惟先父一人而已。宣统出宫后,先父悬壶京都,堂号“鹤伴吾庐”,家居北池子,除前清王公大臣和王府遗老遗少时常邀诊外,先父主要为一般市民诊病,每日患者盈门,如有重病不能前来者,先父即前往诊视。先父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不问贫富,一视同仁。先父尝自己配制成药,如玉枢丹、通关散、控诞丹、西瓜霜等,以备不时之需,并常常以之施送病人,分文不取。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北京燥热成疫,猩红热流行甚烈,先父日夜应诊,出入于病家之中,阐禁用辛温发表之理,主以重剂石膏辛凉清解,致使当时的卫生局发一禁令,凡治疗猩红热的处方中犯有麻、桂、羌、独等辛温发表药者,一律拒绝付药。这对于避免误治起了很大作用。先父本来体质甚佳,然日夜过劳,竟身染疫病,以致早逝。先父一生笃嗜医书,收藏宋、元、明、清之原版医书甚多,日间应诊,夜来诵读,每逢三夏日丽,必将全部医书晾晒于庭院。先父原拟晚年著述,不幸因病早逝,卒未成书,仅留脉学手稿一部,名日《文魁脉学》。现将其主要学术思想归纳简介如下。一、临床强调四诊合参,尤重辨脉求本先父熟阁经典,兼通诸家,临床上于疑难重症,每多灼见而能应手取效。其所以能够如此纯熟,不仅仅在于他能够-2···试读结束···...

    2022-05-04 赵绍琴书籍 赵绍琴著作

  • 《赵国定经典医案及用药经验》宋琦,赵国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赵国定经典医案及用药经验》【作者】宋琦,赵国定【页数】159【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ISBN号】978-7-5478-4554-7【价格】45.00【分类】中医内科-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参考文献】宋琦,赵国定.赵国定经典医案及用药经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0.图书封面:医案及用药经验》内容提要:赵国定从医五十载,造诣深厚,善用经方、对药,坚持中西医并重,不拘一格。对于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治尤有心得,疗效显著,屡起沉疴。本书整理归纳了赵国定学术经验、方药特色、自制剂、医案等,叙述朴实无华,辨证有理有据,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和个体化治疗之特色,实为不可多得的中医医案佳作。可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的手边参考书。《赵国定经典医案及用药经验》内容试读医家医事秉承名医,刻苦为学赵国定1944年9月出生于河南,3岁时随家人来到上海。1969年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当时国家号召大学生去支援西部建设,于是他毕业后就来到贵州凤冈县人民医院工作。当地缺医少药,看病时需要走村下寨。适逢湘黔铁路修建,他经常和同事们组成卫生队,沿铁路线巡回为修建铁路的民兵诊治疾病。1978年,贵阳中医学院开办中医研究班,招收第一届学生,得到来之不易的报名机会后,赵国定连夜赶到遵义地区参加考试。在报名的700多人中只录取56人,赵国定却以遵义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他此后中医事业的一次重要转折点。研究班学习期间,他因为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同时被彭显光、袁家玑二位教授选做弟子。他考虑自己一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又对袁家玑教授的学识、人品钦慕已久,遂正式拜师,开始跟师学习。袁家玑出生于贵阳一个中医药世家。1931年考入北平国医学院,随后转入华北国医学院就读。1935年秋毕业后随“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临证实习,学成回黔,参加省民政厅中医开业考试,成绩名列全省第一。时值贵阳瘟病流行,他根据病情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改贵阳温热药派旧风,临床疗效卓著,遂被誉为“贵阳四大名医”之一。国医馆聘其任教,讲授《伤寒论》和温病学,他被推选为中医师公会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袁氏行医行政两兼,历任贵阳市门诊部中医科主任,贵阳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委员,贵阳市卫生局副局长。1964年,他积极倡议成立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学院成立后,历任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先后被评001赵国定经典医案及用药经验为市、省及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市、省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第四、第五、第六届政协副主席。繁忙的医疗、教学、行政之余,袁氏倾心著述,先后主编《贵州民间药草》《医林拔萃K伤寒论讲义》等,协编《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冠心病专辑》《中国名医名方》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应邀到多所中医药高校及医院讲学。袁氏对医经研究尤甚,对伤寒、温病造诣精深,成为全国著名的伤寒大家;对冠心病、中风、心律不齐、流行病、肠胃病,以及一些疑难病症独具心得与治效,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袁氏认为疾病发生后,邪正对比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邪气盛正气衰则病趋恶化,正气盛邪气衰则病势减轻以至痊愈。因此治病始终以“扶正”为主题,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邪正关系。他擅长调制脾胃,对化痰活血通络法的运用有独到之处。袁氏常谓:“胸痹心痛一证,久病多虚,久病在血,久痛入络,闷多为痰,痛多为瘀。”并指出:动脉硬化所致疾病多与痰有关。“痰”当从广义理解,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但目前仅对血瘀较重视而对痰浊每易忽视。特别是心脑血管一类疾病痰浊与瘀血每每相结,互为影响,阻滞经脉,要注意痰瘀交阻这一病机,痰瘀不可偏废。他对唐容川痰瘀相关之论、叶天士活血化瘀通络之法颇有研究。袁氏对赵国定的影响非常深远,跟随袁师学习的这段时间,他对心系疾病的诊治积累了大量临证经验。为夯实理论知识,他广览古今名家医著,如缪仲淳《医学广笔记》、张白龙《类中秘旨》、张山雷《中风斟诠》、王清任《医林改错》等。尊古而不泥古,采古之良方,临证加减化裁,灵活变通,疗效显著。薪火相传,授业解惑“文革”十年,学院里各项工作遭到干扰和破坏,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78年第一届研究班开班,学院处于师资匮乏的时期。1980年,贵阳中医学院从研究班中挑选15名优秀毕业生留校工作,充实师资力量。袁氏希望赵国定能克服两地分居的困难,为学院的建设出力。为了不负师恩,为了中医的教育传承,他决定留校任教,于中医诊断教研组任讲师,开始了他的中医教育生涯。他治学严谨,执教认真,举一反三,突出辨证论治思想,论治灵活,理论联002医家医事○系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他认为,医德俱重,方为人师,教学质量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临床实践息息相关。他深究医经,精勤博览,广集古今诸贤所长,编写讲义,备课讲课,他的课堂生动活泼:临床带教,耐心细致,倾囊相授,为中医培养后学人才。除了教学工作,他还跟随袁氏临诊,得到了袁氏的悉心指导。袁氏对他的影响颇深,《伤寒论》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深领其意,特别是在中医诊治心系疾病方面,他总结袁师的学术经验,提出“调理脾胃、化痰通络”的学术思想,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他时刻谨遵袁氏教导: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医师),要一点一滴地向老一辈专家学习,老老实实地当好学生。与此同时,也要热情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相长,认认真真地当好先生。多年的临床教学中,他对每个学生都是倾囊相授,并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做到严谨治学。这种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他及他的学生。1990年上海市黄浦区中医医院成立,他主管医院医、教、研工作,开始带领学生团队展开科研工作,秉承袁氏的教导,将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发展中医药专科特色。他始终认为医、教、研三者应该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推动,才能共同提高,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1991年他与“怪脉圣手”苏树荣老先生共同研制开发治疗心律失常的新药“结代停”。经过6年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与广东某制药厂联合开发,于1996年获得试字批号。“结代停”包含急救药和普通药两种,2005年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审批的时候把这个药一拆为二,分别是现在临床仍在使用的参麦冰宁心片(急救药)和参麦宁心片(普通药)。1993年他还研制了护心口服液(即芪麦口服液)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沿用至今。同年,他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秉承袁氏的学术思想,从调理脾胃入手,自制研发冠心灵系列合剂(一至四号方)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应用疗效满意。这些工作使赵国定先后获得了上海中医药科技奖和黄浦区科技进步奖,为医院中医心血管专科成为黄浦区特色领先专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他一直尊奉孙思邈《大医精诚》为行医准则,以德为首,长期坚持在临床工003赵国定经典医案及用药经验作第一线。他始终认为:“做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如果人也做不好,何以为医?对于医生而言,必须时时处处想着病人,为病人服务,减轻他们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行医数十载,他一直践行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服务理念。1987年底,他将上海后方瑞金医院(皖南地区)的最后一批回撤人员安置完毕,奉令筹建潍坊医院,医院于1987年12月26日正式开张。1988年1月初他带领运输队回到原住地(上海后方瑞金医院)运输医疗物资,当夜收到电报:速回。当时的路况不好,途中车子又遇抛锚,长途车连跑1天1夜才赶回上海。此时适逢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只见医院里到处都是患者。潍坊医院住院部接诊的第一批患者就是甲型肝炎患者,250余位患者,达到整个医院最大收治容量,办公室、走廊、浴室全部变成了病房,病床不够,只能用简易钢丝床搭建临时病床。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甲型肝炎患者会出现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肝脾肿大、血转氨酶升高,需要进行保肝治疗,不能放任自流。那时患者隔离意识淡薄,对患者执行限制性隔离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他决定吃住在医院里,以便和患者及时沟通,处理病情,这样一住便是整整5个月。他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施治,自拟“甲肝1号”“甲肝2号”,全部免费给患者服用。最后,所有患者都恢复健康,没有产生任何后遗症。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他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参与抗击“非典”的战斗,自制“抗非一号”“抗非两号”用于防治“非典”,在医院与社区共有1万余人次服用了该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004学术思想源于《伤寒论》的疾病观1.“辨证”与“辨病”中医学最可贵之处就在于重视区别疾病矛盾的特殊情况,根据各个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就是说既区别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般病理反应,又注重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患者所产生的特殊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仲景在《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基础上,结合临床分析,确立了三阴三阳辨病、脉、证并治的六经总纲,用对立统一的原则辨明病理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属性,重点抓住表里部位、寒热形态。三阳病在“邪气盛则实”的情况下,太阳主表、少阳主半表半里、阳明主里,治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在“精气夺则测虚”情况下治以扶正为主。三阳病虽属热,但也有寒证,常中有变,变中有常。从而指出,疾病每一发展阶段中出现的特殊情况,都是在疾病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的指导下,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因此《伤寒论》全书着眼之处是“辨证”,但不仅注重辨证,也注重辨病。由于外感疾病的证候形成的机制不一样,有本经自病、传经转属两种不同情况。凡本经自病的称“病”,例如太阳病、少阳病等六经病名的“病”。而传经转属的称为“证”,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的“证”。体现了辨病后辨证,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思想。如太阳伤寒后,不见他经症状为不传,反之见他经症状为传,传经与不传经原无定律,而决定于证。比如服桂枝汤后大汗凡渴的白虎证,论其性质当然是阳明证,但不等于是阳明病。伤寒五六日后出现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证,论其性质当然是少阳证,但不等于少阳病。这里就藏有“病”与“证”的关系。伤寒是外感病,从辨证角度看表证是他的本病,而里证是他的标证。邪自表入仍从表出,发汗和解表乃是它的治本法,而其他005赵国定经典医案及用药经验各法应为治标法。从六经辨证角度看,六经为病各有其特性及具体矛盾。必须针对各个特殊的具体矛盾做出相应的处理,才能适合病机,取得疗效,这是治本的一方面。以解表为基本治法,不仅三阳病有汗法,就是三阴病也不放弃解外法。以发汗、攻下、和解、理中、寒热杂治为六经病具体治法,随证而施各主其本病,从而形成了一个由辨病到辨证,由基本到具体的辨证论治体系。2.邪与正中医学认为“正”与“邪”是任何疾病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的一对基本矛盾。他们共同存在在病体中,其消长盛衰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谓“邪”即一切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的总称,是发病的条件。“正”是正常人体功能调节、内外环境适应功能、抗病功能的概括,是发病的根据。“邪”通过“正虚”起作用。《黄帝内经》早有“邪气所凑其气必虚”以及“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等论述。这里所谓“正虚”即指人体正气不足,抗病功能减弱,也就是人体内在阴阳孤立地对抗邪气这一致病因素。辨证论治指要辨别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与邪正斗争的不同情况,根据病邪作用于机体后的不同反应,邪正双方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运用调整阴阳的理论以不同的扶正祛邪方法施治,达到调整人体内在阴阳平衡,解决疾病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恢复患者健康。辨证论治首先着眼于正气,如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同一伤寒病发于阳者表现为发热恶寒,发于阴者表现为无热恶寒,这是由于正气有强弱之不同所致。《伤寒论》的辨证首先是分六经而辨,其伤于寒还是中于风则次之。其立法论治的要旨,一是扶阳气,二是存津液。观其立法用药,桂枝四逆、理中、复脉等方在论治中占重要地位,桂枝与甘草、芍药与甘草、人参与甘草、干姜与附子等常用的配伍,作为扶阳或益阴之用。又着重指出淋家、疮家衄、汗家、亡血家皆在禁汗之列,因这些患者或为阳虚、阴虚,或为气血俱虚,其特点皆属于正气不足,发汗足以伤正,引起变证,可见《伤寒论》是非常重视正气的。《伤寒论》对外来邪气并不是置之不顾,治病方法并不是一概扶正补虚。须知“其气必虚”的“虚”是从发病学角度上来看问题的,并不是说发病后所表现的证候一定是“虚”证。又,既病之后成为邪正相搏的局面,往往表现为实证,所谓“虚处受邪其病则实”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情况下,《伤寒论》又是重视祛邪006···试读结束···...

    2022-05-04 医案用药细腻 药盦医案全集

  • 《中医针灸》张立剑,杨金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医针灸》【作者】张立剑,杨金生主编【丛书名】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页数】309【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2【ISBN号】978-7-5132-5828-9【价格】128.00【分类】针灸疗法【参考文献格式】张立剑,杨金生主编.中医针灸.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2.《中医针灸》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针灸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基本理论、器具模型、技术方法以及申遗和保护等内容,全面展示中医针灸的发展概况和基本内容。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中医针灸》内容试读中医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产生于人类文明形成之初,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提高和进步。从古籍记载“砭石”的运用,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到形成系统的经络理论和独特的诊疗体系,针灸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并成为一直指导后世临床实践的准绳,《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代相承的医家著作传承、积淀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使针灸学得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到了现代,中医针灸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正实现着新的进步和突破,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中医针灸的起源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医疗保健活动。中医针灸是中国人民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随着医疗保健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产生的,属于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人类文明发源之初,并与传说中的伏羲、黄帝等中华文明始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针灸萌芽之始医学的最初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动物本能,这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针灸疗法的萌芽也不例外。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古代针具与古代微型兵器很相似,在古人的观念中它们具有祛邪逐鬼之功,而“火”也被认为有祛鬼邪之功,所以“祛邪逐鬼”观念应当是针灸疗法产生的初始因素之一。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并掌握针灸疗法之前曾经有过一段漫长的历史。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环境阴暗潮湿,再加上与野兽搏斗,身体多发生创伤、疼痛,此时,出于本能,2回回/第一章历史源流/他们很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拍疼痛不适的部位,或借助于石头、骨头之类的硬物去刺压或放血以减轻痛苦。《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可见我们的祖先曾使用过针石进行治病,“针石”古代又称为“砭石”“镵石”或“箴石”,较钝的砭石常用来按压、刺激穴位,而锐利的砭石则用来刺脓、放血。灸法的形成与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图1-1)。古人在煨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它能消除身体的某些病痛,或者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些疾病,于是他们点燃树枝或干草,以烘烤来缓解身体的不适,并逐步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这可能就是灸法的起源(图1-2)。在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这样的记载“燔陈刍若陈薪,令病者背火炙之”,意思是用干草或者干柴烧一堆火,然后让患者背对着火堆,烘烤背部,这是灸法早期应用的例子。最初,人们施灸多就地取材,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逐步选择了芳香、易燃、温通经脉的艾作为主要材料。要的条件图灸法的产生提供了兴们发明未取火,远古时期,为人/第一章历史源流/回回3减轻痛苦体的病痛处热型上烧热的石块,在身人们用兽皮或树皮包图T新石器时期以2.伏羲、黄帝与针灸的传说针灸疗法的起源由于实证资料的缺乏而被深锁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人们赋予了它们各种神秘的猜想。与中国传统技术文明的起源一样,针灸疗法的创始者也被追溯到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某些人物身上,主要集中于伏羲(图1-3)与黄帝(图1-4)。(1)伏羲在中国古籍中有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中的“尝百药而制九针”的故事,便是关于伏羲创制九针的最早传说。宋代《路史》中亦记载伏羲尝百草,制针砭,治疗先民疾病。伏羲氏,在中国古代传说的帝王世系中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相传,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伏羲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因此他成为中华民族所敬仰的“人文始祖”,开创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明。4回回/第一章历史源流/···试读结束···...

    2022-04-27

  • 《薪火传承 张义明医论医话医案选集》张义明,赵芸,杨秀秀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薪火传承张义明医论医话医案选集》【作者】张义明,赵芸,杨秀秀主编【页数】277【出版社】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331-7685-3【分类】医论-汇编-中国-现代-医案-医话【参考文献格式】张义明,赵芸,杨秀秀主编.薪火传承张义明医论医话医案选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1.图书目录:医案选集》内容提要:...

    2022-04-27 中医薪火传承 中医薪火相传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